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醫生不僅僅要有良好的職業知識,還要有合適的工具,這個工具顧名思義就是醫療器材,醫生和醫療器材之間是不矛盾的,二者是相輔相成。如果國產醫療器材有醫生或者醫療科研人員參與研發核心技術,那么國產醫療器材將更加的完美,技術就會得到攻克,醫療器材是各方人員相互合作,相互溝通,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國內醫療器材為什么不能打進三家醫院?關鍵在于一些高值醫療器材,核心技術不在國內,造成技術和售后跟不上,有缺陷,雖然有部分產品已經能夠媲美進口產品,但是由于推廣力度不夠,對產品的不信賴,導致錯失市場。種種原因下來,國產醫療器材的發展依然有不足,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助力醫療器材行業攻克難關。
最近數據表明,隨著國家醫療水平的進步與發展,國產醫療器材的技術水平也有所提升,逐漸達到國際化標準。但是國產醫療器材最大的限制依舊是創新能力不足。在國產醫療器材創新發展上,為了提高國產醫療器材創新水平,應該讓醫生也參與其中,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達到提高水平的目的,不能讓醫生成看客。
據了解,在2013年我國心臟介入手術量超過45萬例。在所使用的近70萬個支架中,有將近3/4的產品是中國制造,但是這些產品的技術卻被牢牢的掌控在國外先進器材公司的手中。因此,如果不能掌握技術,那么就失去了創新的源泉。現在的中國醫療器材市場只能依靠模仿,無法做到真正的研發。所以有關專家呼吁,醫生應該更多的參與到醫療器材的研發中。
因為醫療器材的創新主要來源于醫生。雖然醫療器材廠家的研發人員也可能會有好的創意,但因為他們不在臨床,不給病人做手術,所以對器材的需求和存在的不足并不是非常了解。但是現有的問題在于,目前的中國醫生每天不是忙著看病就是忙著科研,沒有人愿意去做醫療器材的創新,他們更愿意使用國外現有的先進器材,因此也缺少創新的意識和動力,也不知道如何保護知識產權,如何分配利益等等。
另一個問題在于,國產進口醫療器材目前的狀況是同質不同價。這不利于國產醫療器材的發展。這與國家政策導向也也有一定的關系。現行的招標定價政策嚴重挫傷企業創新的積極性,長遠來看,不利于我國醫療器材產業的健康發展。
因此,有相關專業人士建議,應該出臺有力政策促進本國醫療器材產業發展,如設立國產醫療器材研發的科研基金,大力支持相關企業的產品研發;加強企業與醫學研究人員的科研合作等。相關企業應具有強烈的質量意識,努力采用先進國家的標準制作產品,確保進入市場的產品質量。
與此同時,也應通過醫保政策調節和媒體宣傳等方式,強化醫務人員、醫療機構相關管理人員、患者和家屬對于發展民族醫藥工業的意識,提高使用國產醫療器材的自覺性。
總之,要想提高我國國產醫療器材的水平,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醫生需要和企業合作,政府應該出臺政策保護國產器材,而媒體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只有這樣,國產醫療器材才能真正的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自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所遇到的威脅除了自然災害、戰爭、饑荒外,疾病更是人類的頭號天敵。而在人類的整個發展歷程中,也一直與疾病進行對抗。所幸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逐漸找到了如何有效對抗疾病的途徑。
醫療器材將幫助醫生更好的治療病患.醫生這個職業自古以來都受到人們的尊敬,不僅在于其治病救人的職責,更在于這些人也是探索攻克疾病的第一線工作人員,人類的繁榮及延續這些人都有不可磨滅的功勞。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醫生這個職業也從過去的懸壺濟世,到如今的各種醫療器材輔助治療。
這對于疾病診治的幫助無疑是巨大的,也加快了對于疾病的攻克,我們許多過去傳聞中的不治之癥也在這一代代的醫療工作者認真努力下,讓其成為了歷史的塵埃。但人力有時盡,雖然在整個醫療行業中不乏有醫術大師,可是受限于人體本身,還是無法對更多的人進行有效醫療,因此他們也需要一些適當的幫助。
眾多的醫療器材便是在這種思路下被研發出來,他們不但讓所有的醫生效率大增,也有效的提升了病人痊愈的幾率。如今醫院中的聽診器、X光、無影燈等等都是如此,他們能夠幫助醫生更好的了解病人的情況,做出更加準確的診治。
團結就是力量,相信各方通力合作,醫療器材行業攻克難關,不在依賴進口,占領國內醫療器材市場,指日可待。